牲畜林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牲畜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牲畜林读后感
《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 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 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凇紫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 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唯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唯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 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 使他( 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 鼻子被荆棘划破, 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 本来就双手发抖, 瞄不准, 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 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 被德国兵抓住之后, 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二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 简直给搞糊涂了, 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 ( 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写得更鲜活; 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 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 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 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 而它自己却 挺着胸脯, 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 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 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 手中的猎物之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物之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冕的反抗; 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 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并且,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事情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然后是第六次, 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 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 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拓展:牲畜林教案
一、教材地位
《牲畜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讲一个话题。第六单元的话题为结构,重点探索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牲畜林既是结构要点,又是主题要点,小说采用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发展中频繁使用延迟技巧,该篇是进行小说结构教学很好的范例。这一节课我由结构切入重点讲延迟法的运用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在结构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文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把握“牲畜林”在小说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把握“延迟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文中和谐对抗野蛮、善良战胜邪恶的主旨。
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外国小说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延迟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牲畜林”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现、质疑、创新。根据新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讨论分析法。激活思维,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启发---探究发现法。教师只是引导,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五、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讨论分析法、思考评价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两大环节:一、把握“牲畜林”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容器”这个概念;二、赏析《牲畜林》的情节,让学生把握“延迟法”。具体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结构,其实就是一个装盛“内容”的容器。卡尔维诺选用一个什么结构形式来表现战争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尝试从结构这一方面解读《牲畜林》。
简介作家:了解卡尔维诺的创作倾向,减少沉重,超脱现实自由想象。
3、解读课文:本文描写了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读起来感觉轻松幽默,为什么会这样?分别从人物、情节来分析。
首先是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探究人物描写作用。(作者这样写人物一是增加戏剧气氛,消解沉重,二是使各种牲畜出场,三是推动情节发展)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由人物带动情节分析。
其次从朱阿是最蹩脚的射手转入对情节的分析,以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为原则,设计以下探究题:
①、本文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为了表现这一题材,作者选择什么作为容器?
牲畜林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十分自然和谐,牲畜林是终极避难所,犹如诺亚方舟。
②、为什么要选择“牲畜林”作为小说的容器?
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设计以上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牲畜林的特点和以牲畜林作容器的用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一。(以上是第一个环节)
③、鬼子抢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财产,朱阿想抢回来。但是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并讨论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也可以追问:每次举枪的情形都相同吗?如果不同,找出具体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在学生谈论探究的基础上归纳为:六次。第一次: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也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第三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第四次: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表现小姑娘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击中鬼子。
每次举枪射击情形都不相同,小说的情节结构不是刻板的重复,六次重复各有侧重点,有声有色。
④、朱阿一共六次举枪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直到第六次才发射,这样的设计在在结构上运用了什么手法?“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归纳为: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法”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这样在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增加戏剧性和审美趣味。
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设计3、4两组问题的设计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具体情节,从而理解“延迟法”的内涵、基本特点和艺术效果:在看似重复的情节中不断变换,突出和谐对抗野蛮、善良战胜邪恶的主旨。小说欣赏,要建立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模式,也可以有所侧重,如本文就是情节结构,特别是“延迟法”。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二和三。(以上是第二个环节)
4、拓展延伸
赏析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体会“延迟法”的运用和作用。
5、说课小结
本课时赏析了《牲畜林》,让学生从具体文本中获得了“容器”特别是“延迟法”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延迟法”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密切关系,并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